孔庙,即孔子庙,又称作文庙,是纪念华夏文明的道统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的祠庙建筑,在中国各地都有,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、夫子庙、至圣庙、先师庙、先圣庙、文宣王庙,学宫,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。其中南京夫子庙、曲阜孔庙、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。在中国、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、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,中国国内1600多座,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,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。
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,有三座孔庙保存完好,分别是嘉定孔庙,黄埔文庙,崇明孔庙(又叫崇明学宫)。另外还有宝山文庙、川沙文庙尚有部分少量建筑,或已为他用。在上海历史上,还有松江文庙,华亭文庙,娄县文庙,南汇文庙,金山文庙,奉贤文庙。其中松江文庙为府学,其他的皆为县学。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因素,这些承载着地方人文教化使命的庙宇学府,都消失在今人的眼际。
崇明学宫 大成殿
崇明孔庙,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)由知县朱衣点始建,旁边还植有两株树龄约有380多年的银杏古树。牌坊高三丈,两层重檐十二角,角向上鹊起,可垂挂风铃,上层砖木结构,下承石柱;柱东西宽1.6米,柱距南北长4.4米,两坊间距33米;左边牌坊匾名为“学海”、“腾蛟”,右边牌坊匾名为“朝宗”、“起凤”。乾隆七年(1742)知县许惟枚重建,左匾“德配天地”,右匾“道冠古今”。乾隆二十七年,道光七年、同治八年又先后修葺。清光绪年间,匾名又改,左为“礼门”,右为“义路”;民国初,又改为“奋斗坊”与“和平坊”;1960年,再次更名,左为“学而不厌”,右为“诲人不倦”;1988年,匾额重题“德配天地,道冠古今”。1998年,两坊间铺设花岗石甬道,牌坊匾额增题为:左边“学海”、“德配天地”,右边“朝宗”、“道冠古今”。“道冠古今”的意思是,孔子的学说和思想至善至美,古今最高;“德配天地”的意思是,孔子的道德如同天地一样伟大。
大成殿是崇明学宫的主体建筑,原是奉祀孔子的主要场所,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。据县志记载,旧殿三楹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知县赵廷健增建匾额,寄寓孔子“集古圣先贤之大成”之意。同治八年(1869),知县曹文焕重建大成殿,五楹,重檐庑殿式,深五寻,高数仞,雕梁画栋,绘以丹青,砌以文石,前有月台,围以石栏,庭中植松柏蟠槐。1997年,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了大成殿,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,宏伟开阔,磅礴巍然,尤其是朱红色门扇与粗大的八根门柱、粉白色的墙面、灰黑色的屋顶,冷暖色彩对比鲜明,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,格外鲜亮夺目,绚丽挺拔,进而突出了孔子的崇高地位。大成殿长21.3米,宽17.3米,高15.3米(其中屋脊高1.7米),总面积368.49平方米;石月台长16.2米,宽9.57米,高1米,面积155平方米,正中心安置着“至圣先师”孔子的巨型石像。殿前甬道长18.5米,宽5米,两旁两相对称而立颜子、曾子、子思子、孟子四人石像,史称“四配”。
上海黄浦文庙(原上海县文庙)大成殿
上海文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,即清代“上海县学文庙”,位于上海老城厢,今黄浦区文庙路215号,是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。上海文庙有七百多年的历史,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,此后几经迁移,至清咸丰五年(1855年)重建于今址。建筑群包括文庙、学宫两条南北轴线上的院落以及东部的园林,主要建筑有棂星门、大成门、大成殿、崇圣祠、明伦堂、尊经阁、魁星阁等。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嘉定孔庙 大成殿
嘉定孔庙,南宋嘉定县第一任知县高衍孙于南宋嘉定十二年(1219年)创建,称文宣王庙。庙左建儒学,额为化成堂。从南宋到元代,规模不大。淳祐元年(1241年)在庙中置孔子塑像,凿泮池,建兴贤坊。四年(1244年)修儒学,改化成堂为明伦堂。咸淳元年(1265年)重建文宣王庙易名大成殿,天历二年(1329年)又移至大成殿东南,至正十三年(1353年)建棂星门。元代孔庙初具规模,进至扩充阶段,天顺四年(1460年)重建大成殿、两庑、大成门、明伦堂。因庙南有留光寺,开门见寺,当地士人认为有碍风水,在庙前筑土山障蔽。明代成化十年(1474年)建尊经阁,正德四年(1509年)重筑土山,命名应奎山,并引水环绕。嘉靖十九年(1540年)将原文昌祠改建启圣祠。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大修各殿堂,并疏浚野奴泾、唐家滨、新渠、南北杨树滨5条河道汇合于应奎山周围,寓“五龙抢珠”之意,取名汇龙潭。清代孔庙规模已定,各殿宇堂室几度重修,咸丰年间,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东征,战火纷飞,孔庙建筑亦有损坏,同治、光绪年间,陆续修复大成殿、两庑、大成门、棂星门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崇圣祠等。重建门外仰高、兴贤、育才坊、筑魁星阁于汇龙潭畔。
明代时,在孔庙东面开辟桃李园,始造园要求,建有陆居舫、闻籁居、众芳亭等亭阁,处在孔庙前半里许,归澄江门(今嘉定镇南门)内,原有北宋天圣年间建成的留光禅寺,因士人认为有碍孔庙风水,不利于考试中举。于是在天顺年间由县下令挖土堆山,挡住寺庙,遂命名为应奎山。接着又凿了一个大潭,将孔庙附近的五条水道引到庙前。应奎山坐落潭中,绿水环绕,素有五龙抱珠之称。这就是凿于万历十六年(公元1588年)已有400年历史的汇龙潭。在当湖书院东边,1682年沿河新建一碑廊,陈列有宋代黄庭坚;明代沈周、文微明、董其昌;清代何悼和学养志节相同的唐时升、娄坚、李流芳、程嘉燧等"嘉定四先生"的珍贵墨迹诗文石刻。
上海宝山文庙 大成殿(现陈化成纪念馆)
宝山文庙,即清代宝山县(今上海市宝山区)的县学文庙。抗日战争期间,孔庙大部分被日军炸毁,仅大成殿幸免。大成殿亦称圣人殿,为文庙(孔庙)的主要建筑之一,在现宝山临江公园内。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。殿外筑坛,环围石栏,春秋丁祭时,乐舞于此。殿两侧有东庑、西庑各8间,东北为崇圣祠,南为丁东门,左右翼房为名宦祠、乡贤祠,西有土地祠,丁东门正前有棂星门,东西建有“德配天地”、“道冠古今”坊两座,棂星门东南则为奎星阁。乾隆四十一年海溢,大多建筑倾圮。乾隆五十六年和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两度重修。民国14年、15年(1925年、1926年)因驻扎军队,损毁殊甚。“八一三”战争时,所有祠、堂、阁、署均遭日军炸毁,仅存大成殿。解放后,1956年4月兴建共青公园(后称临江公园)时和1960年曾大修两次。1989年3月3日,大成殿被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。1991年由当地政府投资修复。2004年4月27日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,现在作为陈化成纪念馆,希望早日恢复其本来的作用。
南汇学宫 大成殿
南汇学宫1727年(清雍正五年),由南汇县首任县知事钦连创建,座落在县城东南隅(现南汇中学内),占地20余亩,由孔庙、明伦堂、儒学署、惠南书院、芸香草堂、文昌宫、魁星阁等组成建筑群。亦称文庙,系学宫主要建筑,“大成殿”为文庙正殿,建于高出地面半米的石台上,殿有五楹,朱门琉瓦,重檐翅角,重檐正中端放“大成殿”三字竖额,蓝底金字。殿内正中设大型神龛,安放“至圣先师孔子”神位,前方两侧四个神龛为颜子、子思、曾子、孟子神位,东西墙内设七十二子弟神位,殿前两庑内设有范仲淹、欧阳修、诸葛亮等著名文人神位。殿前中央有铁鼎1座,前有仪门、大门。仪门外建石牌坊两座,东为“德配天地”,西为“道冠古今”。大门外是泮池,池上架石拱桥,桥前有樗星门。门外筑宫墙,长83米,上嵌大方砖四块,浮雕“万仞宫墙”字样。仪门东西首还有忠义词、名宦祠、乡贤祠等。大成殿后有崇圣祠。其它学宫建筑如惠南书院、文昌宫等被战火焚毁。1982年,县人民政府拨款6万元,将大成殿修葺一新,四周花墙围持。
浦东川沙文庙,坐落在川沙城西门内(现新川路川沙中学内)。1920年,邑人陆炳麟与川沙孔教会吴大本,艾曾恪等人择定川沙城西隅、前清守备署基田6.15亩为孔子庙的地基,于1926年秋开建,1931年夏竣工。1942年春,蔡经纬应城厢绅商王金魁等人之请,以城西文庙为校址,创办私立友仁高级中学。翌年,友仁中学与原川光小学初中班合并,改名“私立铁沙初级中学”。1946年,铁沙中学与中山中学合并,改为公办,易名川沙县立初级中学。1951年定名为川沙县中学。1993年,学校更名为川沙中学。
松江府文庙。其址在府城南门内,今松江方塔园西南角一带。前身为始建于宋代天禧三年(1019)的华亭县学。元代改建为府学,明、清两代历有修建。府学由南向北,依次为万仞宫墙、泮池、棂星门、大成门、大成殿、崇圣宫。万仞宫墙东南为魁星阁。棂星门外东西相向立一坊门,东门题“兴贤”,西门题“育才”。大成殿五开间,前有月台,中间为丹墀。大成殿东为明伦堂,它与南面的仪门、崇德堂构成府学的东轴线。崇圣宫东为御碑亭。“育才”坊西为府学署,其北为明代洪武三年(1370)知府林庆所建的射圃。府文庙毁于1937年淞沪会战。公元1647年,反清复明英雄夏之旭因藏匿过陈子龙,自知不保,写有《绝命词》,五月二十五日自缢于孔庙颜子像旁。
华娄文庙。其址在今松江区普照路底的松汇路南。始建于北宋元祜年间(1086-1093),在玉带河北。南宋端平三年(1236)迁于玉带河南。元代升府后,迁县学于旧址玉带河北徐家桥东,并兴建夫子庙、讲堂。元代至正十六年(1356),毁于兵火。明代洪武三年(1370)重建,先后建有大成殿,明伦、观颐二堂,博文、约礼二斋,知本堂、进修堂、崇德堂,尊经阁、崇圣祠、启圣祠、文昌祠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忠义孝悌祠以及学署、学舍、教官宅、号舍、公廨、庑廊、戟门、棂星门、泮宫坊、礼门坊、义路坊、泮池、观德亭、聚奎亭等建筑,占地35.3亩。
清代顺治十三年(1656),华亭县分设娄县,娄县县学附于华亭县学。华娄文庙在淞沪会战中严重受损,大成殿于1948年7月遭台风而坍塌。
金山文庙,清代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由新任知县杨宏声在朱泾文明里建立文庙和金山县学。直到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废科举而停办,先后培养出秀才1747人。
奉贤文庙,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建,有万仞宫墙、棂星门、泮池、大成殿,东附建学署等。言子祠,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建,有头门、道南学舍及附惜字局等。肇文书院,清嘉庆十年(1805年)建,有照墙、头门、仪门、讲堂及文昌阁等建筑。城隍庙,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建,有照墙、头门、仪门、歌台、大堂、二堂、寝宫等。万佛阁,明化建,有大殿、楼阁等建筑,环垣踞堞,戍楼屏前。此外,还有魁星阁、同善堂、先农坛、武庙等明清古典建筑。据元代徐硕《至元嘉禾志》等记载,奉城集镇所在地原名“青墩”,又名“墩明”,因海寇来犯时,墩上举火为号,因此得名。宋神宗元丰元年(1078年),地设青墩盐场,后绿树成荫,改称“青林”。南宋乾道八年(1172年)筑里护塘后,盐民、渔民群居,渐成村落,青林遂改名“青村”。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,筑青村城堡御倭,置守御“千户青村所”。明正德年间,改称守御“青村中前千户所”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,奉贤建县。相传春秋末期,孔子弟子言偃曾到奉贤讲学,后人为敬奉贤人,取县名为奉贤。
除上述孔庙文庙和学宫之外,在上海青浦还有一个孔子衣冠冢。《史记》说:适鲁,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,见‘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,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。’”
据《孔宅志》(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六年,主要记述青浦孔宅事。是一部在中国各地早已佚失的史籍,今日本国会图书馆有完整版本保存。)记载,到了晋室东迁、衣冠南渡之时,孔子二十二代孙、汉太子少傅孔潜,怕损坏孔子衣冠,就将至圣衣冠从山东带出,一路辗转,将衣冠环壁带到了当时的会稽(琴、车因年代久远已损坏)避乱移居于此(今上海青浦)。青浦当时属松江府管辖,也正在会稽郡的辖区内。其后人、孔子三十四代孙孔桢在赴任苏州长史时,无法携带衣冠环壁,更怕在路上损坏,遂将珍藏的孔子衣冠环壁葬于青浦,同时下葬的还有四只式样古拙的汉朝大花瓶,并筑孔子衣冠冢以纪念。孔祯只有一个儿子,叫季诩。而后世对孔季诩的失考,使得这支孔子后裔无法寻觅。(孔祯的侄子若思,其后代则迁到了河南鲁山。)因季诩失考而致孔桢乏后,孔子衣冠墓无人看守,南宗孔涛(《新元史》卷二百二十九·列传第一百二十五:“孔涛,字世平,孔子五十二代孙,宋绍兴初,自曲阜徙衢州,父纯,西安县儒学教谕。”元泰定元年(1324年)以进士第十九名授承事郎吴江州判官。)之子孔思构被授官福建元帅府不就,随父迁居吴江唐桥。因孔桢无后,孔子衣冠墓无人守护,孔思构便依墓而家,自此孔思构嫡长孙世袭孔子衣冠冢奉祀事。上海青浦是除曲阜、衢州之外,清代政府册封的第三支孔子后裔。民国间其奉祀官为孔繁邦先生。与其他孔庙不同的是,青浦是庙宅合一,经历世修建后,清雍正年间,已建制成为集墓、庙、宅、学四者于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宅群落。文革时被毁。至1985年,仅存清代石碑两块、古银杏树两株。1986年被撤销文保单位。
......
城下路,凄风露,今人犁田古人墓。岸头沙,带蒹葭,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。黄埃赤日长安道,倦客无浆马无草。开函关,掩函关,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?
六国扰,三秦扫,初谓商山遗四老。驰单车,致缄书,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。高流端得酒中趣,深入醉乡安稳处。生忘形,死忘名。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?